“抱团取暖”成主流?长沙首批集中供地中近40%项目为合作开发
2021/9/27 8:58:00
【字体:大 中 小】打印
即将进入到10月份,长沙的第二批集中拍地大战在即(竞自持租赁成“C位”、严审竞买资格... 长沙第二批集中供地发生了这些变化)。与此同时,距离长沙首批集中供地也已经过去近4个月。在首批集中成功出让的33宗地块中,目前已经有不少地块开始动工,甚至部分地块将在国庆迎来售楼部的开放,即将正式面市。
根据乐居不完全统计,截止至9月24日,长沙首批集中供地33宗地块中已有22宗地块相继公布案名,9宗地块由房企与房企或企业之间联合开发(1宗尚未公布案名),占比约39%。其中不乏一些重点地块,如由绿城摘得的梅溪湖二期板块043号竞自持地块,最终确定由绿城、招商合作开发;由金茂摘得的雅塘板块032号地块,最终由金茂、越秀合作开发;由五矿摘得的麓谷谷山板块037号地块,最终由五矿和蓝绿双城合作开发。
房企“报团取暖” 合作开发形式近两年频现
2016年12月,恒基与旭辉宣布在北城合作开发“恒基旭辉湖山赋”项目;2018年1月,碧桂园与光明地产等宣布共同开发月亮岛路04地块,合作开发“光明碧桂园培文府”;2018年8月,“洋湖G地块”摘地403天后,龙湖携手富力、中海三方联合开发“洋湖之心”项目。三者分工协作,其中龙湖负责商业部分,100%自持运营龙湖天街,并推出“双钥匙”的LOFT公寓产品;中海地产主打以“城市湘江公园大宅”为标签的中海·阅江府;富力则负责打造一线滨水低密小高层的“富力十号”和203米甲级写字楼富力中心......
而近两年,随着房企“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的大环境下,这种“抱团取暖”得形式变得似乎要比之前更为常见。目前在长沙市场上很轻易就能找出十余个合作开发的项目,其中大部分多为品牌房企的强强联手,部分是在拿地环节就确定合作,联合拿地或共同成立一家企业拿地;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拿地环节之后,另一方公司资金入股,则为合作开发。
合作是为了资金OR资源?背后透露房企生存不易
所谓省钱,自然是与资金有关系。在当下艰难的融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每一家房企的日子都过得相当“紧巴”。如果在前期拿地方面,双方就确定联合摘地,那么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激烈的土拍过程,从而降低土地成本。如去年2月,佳兆业与天集湘投联合底价竞得的[2021]长沙市001号地块,合作开发成了“天集容德佳兆业·城市广场”。
同时,后期运营过程中,资金的压力和风险也会降低。当然,盈利自然也比不上独自开发多。但是在当下市场而言,“活下去”可能才是迫在眉睫的,分肉吃总比没肉吃的好。
而所谓省力,就是双方互补,各取所长。部分房企“初来乍到”新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风险把控经验不足,选择一家深耕本地的房企,对于进入这座城市以及后续在这座城市布局也会降低难度。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沙首批集中供地中的龙光集团首入长沙,虽然通过竞价拿下了大王山029号地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旭辉和金地商置合作开发。还有蓝绿双城首次进入长沙,也选择了与五矿合作开发麓谷板块的037号地块。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合作模式,就是强势的资源导入形式,比如轨道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等,多为一些房企与国企之间的合作。如在长沙市场上能经常看到的“老搭档”——万科&轨道、保利&城发恒伟。众所周知,万科前几年在长沙土地市场上鲜少看到有成功拿地动作。并不是不想拿,而是市场竞争激烈拿不着。自2019年,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沙市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万科开始在土地市场上频现身,多次和轨道集团联合摘地。如目前即将待售的文昌阁项目万科瑧湾汇、高铁会展片区的万科轨道悦府等。
无论是以上提到的哪种形式的合作开发,背后都透露出了如今房企艰难的生存环境。当下市场调控不断收紧,房企资金回笼压力巨大,土地资源又愈加稀缺。从各类市场案例来看,“抱团取暖”或许不失为一个“活下去”的好办法。未来,长沙楼市上或将有更多房企联合摘地、合作开发的案例出现,不排除这将成为市场上的一种主流开发模式。当然,对于房企而言,如果想要寻求好的合作伙伴,自身也需要提升内功。毕竟,如果太弱,在市场上和别人一起“分肉吃”的可能性较小,被别人当做“甜点”吃掉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根据乐居不完全统计,截止至9月24日,长沙首批集中供地33宗地块中已有22宗地块相继公布案名,9宗地块由房企与房企或企业之间联合开发(1宗尚未公布案名),占比约39%。其中不乏一些重点地块,如由绿城摘得的梅溪湖二期板块043号竞自持地块,最终确定由绿城、招商合作开发;由金茂摘得的雅塘板块032号地块,最终由金茂、越秀合作开发;由五矿摘得的麓谷谷山板块037号地块,最终由五矿和蓝绿双城合作开发。
房企“报团取暖” 合作开发形式近两年频现
2016年12月,恒基与旭辉宣布在北城合作开发“恒基旭辉湖山赋”项目;2018年1月,碧桂园与光明地产等宣布共同开发月亮岛路04地块,合作开发“光明碧桂园培文府”;2018年8月,“洋湖G地块”摘地403天后,龙湖携手富力、中海三方联合开发“洋湖之心”项目。三者分工协作,其中龙湖负责商业部分,100%自持运营龙湖天街,并推出“双钥匙”的LOFT公寓产品;中海地产主打以“城市湘江公园大宅”为标签的中海·阅江府;富力则负责打造一线滨水低密小高层的“富力十号”和203米甲级写字楼富力中心......
而近两年,随着房企“三道红线”政策的出台,融资困难,资金链紧张的大环境下,这种“抱团取暖”得形式变得似乎要比之前更为常见。目前在长沙市场上很轻易就能找出十余个合作开发的项目,其中大部分多为品牌房企的强强联手,部分是在拿地环节就确定合作,联合拿地或共同成立一家企业拿地;还有一部分则是在拿地环节之后,另一方公司资金入股,则为合作开发。
合作是为了资金OR资源?背后透露房企生存不易
所谓省钱,自然是与资金有关系。在当下艰难的融资环境和市场环境下,每一家房企的日子都过得相当“紧巴”。如果在前期拿地方面,双方就确定联合摘地,那么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激烈的土拍过程,从而降低土地成本。如去年2月,佳兆业与天集湘投联合底价竞得的[2021]长沙市001号地块,合作开发成了“天集容德佳兆业·城市广场”。
同时,后期运营过程中,资金的压力和风险也会降低。当然,盈利自然也比不上独自开发多。但是在当下市场而言,“活下去”可能才是迫在眉睫的,分肉吃总比没肉吃的好。
而所谓省力,就是双方互补,各取所长。部分房企“初来乍到”新的城市,对这座城市的风险把控经验不足,选择一家深耕本地的房企,对于进入这座城市以及后续在这座城市布局也会降低难度。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沙首批集中供地中的龙光集团首入长沙,虽然通过竞价拿下了大王山029号地块,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与旭辉和金地商置合作开发。还有蓝绿双城首次进入长沙,也选择了与五矿合作开发麓谷板块的037号地块。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合作模式,就是强势的资源导入形式,比如轨道资源、土地资源、产业资源等,多为一些房企与国企之间的合作。如在长沙市场上能经常看到的“老搭档”——万科&轨道、保利&城发恒伟。众所周知,万科前几年在长沙土地市场上鲜少看到有成功拿地动作。并不是不想拿,而是市场竞争激烈拿不着。自2019年,长沙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与长沙市万科企业有限公司正式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后,万科开始在土地市场上频现身,多次和轨道集团联合摘地。如目前即将待售的文昌阁项目万科瑧湾汇、高铁会展片区的万科轨道悦府等。
无论是以上提到的哪种形式的合作开发,背后都透露出了如今房企艰难的生存环境。当下市场调控不断收紧,房企资金回笼压力巨大,土地资源又愈加稀缺。从各类市场案例来看,“抱团取暖”或许不失为一个“活下去”的好办法。未来,长沙楼市上或将有更多房企联合摘地、合作开发的案例出现,不排除这将成为市场上的一种主流开发模式。当然,对于房企而言,如果想要寻求好的合作伙伴,自身也需要提升内功。毕竟,如果太弱,在市场上和别人一起“分肉吃”的可能性较小,被别人当做“甜点”吃掉的可能性或许更大。
(来源:长沙乐居)
责任编辑:fxl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